餐具:好市多或麥當勞
叉子或湯匙都十克以下,免費。怕弄斷的話可以帶兩支,還是比別人輕喔 😌
如果升級金屬製品,建議買長柄的用起來比較方便,而且鋁合金製品比更貴的鈦合金要來得輕又便宜。
爐具:BRS-3000T
實秤 26g 世界最輕,美國長程健行界相當風行,淘寶價 99 元人民幣。它的爐身高度較低,長時間大火可能造成瓦斯罐高溫,使用得要留意安全,這個小爐子對風也頗為敏感,最好用鋁箔紙折一個擋風板帶著。我有段時間每天用它在公司煮午飯,累積已超過一百餐,可靠度應該還行。
另外紀錄每次行程的瓦斯用量也相當重要。三天兩夜真的有必要帶 220g 瓦斯罐嗎?改帶 110g 小罐瓦斯不但立即減重 150g,還不用多花錢換裝備。
水瓶:寶特瓶
寶特瓶是我們通常視而不見的科技恩物;世上沒有比它更輕、強度更好,又更便宜的液體容器了。把昂貴的 Nalgene 水瓶裝水從二樓丟下來,摔破的機率肯定比寶特瓶大得多。在沒有使用的時候可以直接將瓶身壓扁收進背包,輕量又省空間。
如果更進一步探討的話,泰山 Twist Water 600ml(15g) 和 1400ml(26g)寶特瓶是容量/重量比值最高的選擇,壓扁後也比較容易恢復原狀,唯一的缺點是瓶口與 Sawyer 濾水器無法相容。
帳篷:搭配您的身分地位而定
在山上,拉天幕打地鋪是身分地位的象徵。如果天幕是原住民藍白帆布仕樣,那就是上流成功人士,社會地位頂天了 😌
小弟修為淺薄,所以還是當台幣戰士買了 Zpacks Plexamid 輕量帳篷。其他比較經濟的選擇如 Big Agnes Fly Creek UL 2,之前 Campsaver 特賣價只要 250 鎂,重量一公斤。中國三峰的藍山金字塔帳也不到一公斤,只要三千上下,別再買 NatureHike 的仿冒品了。
地布:Tyvek 泰維克
為了保護貴貴的帳篷,許多人都還是會在帳篷下再墊一層地布。歐美大品牌的原廠地布真的貴到沒什麼道理,買 Tyvek 回來自己裁剪當地布即可,雙人帳面積約一百克。Tyvek 在美國是五金店都買得到的工地防水布,但在台灣也不太好買,網拍和淘寶有賣。不嫌棄它純白色刺眼的話,拿來當野餐墊也不錯。
其實我覺得,只要多花兩分鐘整理一下營地,把尖銳的樹枝石頭清理掉,多半沒有必要舖地布,省錢又輕量。Zpacks 這類 Cuben Fiber 製作的帳篷,布料本身強度已經很夠,也沒有必要使用地布。
睡墊:Therm-a-Rest Z-Lite SOL 蛋殼睡墊
幾乎每間登山用品店都買得到這款睡墊。實秤約 400 克,R 值 3.2,比一般充氣睡墊都更保暖,價格約一千六七不算太貴。如果想進一步減重可以從 14 片裁短成 8 片(265g),或是更斯巴達的 6 片(178g)。大腿以下部位可用空背包代替睡墊,輕量化不多花錢。
台灣在地品牌 Hanchor 也有賣一種奇輕無比的發泡睡墊,裁成 120 公分才 98g。不過我不敢隨便推薦,真要嘗試的話,在山上沒睡好不要來找我 😌
睡袋:
登山補給站 925 睡袋實秤 580g ,850 PF 羽絨台灣製造,才五千出頭。不要買什麼中國黑冰了,台灣貨真的很棒。如果溫度更低可以套上 Adventure Medical SOL Escape Bivvy 露宿袋加強保暖,實秤 229g,約一千多元。這個組合目前睡到 -3 度還夠暖,如果較怕冷可以買更上一級的 945 睡袋,比起貴貴的進口品牌一樣划算。
更輕量的選擇就是 quilt(羽絨被)。羽毛必須蓬鬆才有保暖效果,傳統木乃伊式睡袋使用時背部被身體壓住,被壓扁的羽絨是沒有保暖效果的。羽毛被將背部透空,靠睡墊來保暖,睡覺時較需要留意姿勢,以免轉身時屁股露出被子受凍。
保暖層:Uniqlo 羽絨衣
記得十幾年前 Uniqlo 還沒進台灣的時候,在山上拿出羽絨衣都是金光閃閃尊爵不凡,乃身分地位的象徵。現在誰沒有一兩件啊 😂
迪卡儂的 Forclaz Trek 500 更是被忽視的好貨。填充 FP 800 羽絨,且製作細節都頗有水準,一千五不到的價格真是打遍無敵手啊 👍
我覺得羽絨真的不用花太多錢,以台灣山上 0~10°C 範圍,要穿得暖選擇正確的底層比保暖層要來得重要。預算充足的話推薦 Patagonia Micro Puff Hoody,這件不是填充天然羽絨而是高性能化纖,特點是可以丟進洗衣機洗,比較容易照顧。
羽絨保暖層要選擇有帽子的,穿著時戴上帽子可以同時為頭部和頸部保暖。毛線帽和圍巾只有拍照好看,帶上山就得多背五百克,比我一個睡袋還重。
底層:
行進間應該穿羊毛排汗衣。什麼羊毛都可以,穿得舒服就好。羊毛不會髒臭就不用帶多餘的替換衣物,少帶一件底層起碼省一兩百克。我是對羊毛衣刺癢蠻敏感的,但穿 Icebreaker 厚度 150 的薄 T 非常舒適,在拍賣網站買過季品較划算。
一般薄排汗衣保暖效果有限,定點休息和睡眠時應該換穿保暖專用底層,將行進和休息時的衣物功能拆開。特別具有保暖效果的排汗衣如 Patagonia Capilene Midweight 或是 Thermal Weight,在沒有很冷的天氣穿著走路,一樣會滿身大汗熱個半死,在台灣並不實用。休息睡覺時將底層換為乾淨的 Uniqlo 發熱衣,更冷的話穿 Uniqlo 刷毛發熱衣(店裡不常見,要找找),保暖效果都比換更昂貴更重的高級羽絨衣要顯著。
中層:
軟殼衣和刷毛保暖層這兩類東西就別帶了,除了增加重量練身體之外,還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實際用途。
Patagonia Houdini Jacket 這類的輕量風衣,是我認為最最最實用的中層,上山不能沒有它。Patagonia Houdini 系列布料非常透氣,有風或要冷不冷時穿著走路不會滿身大汗,即使汗濕時幾分鐘就能晾乾,收納揉起來只有一個拳頭大,實秤不到一百克。如果天氣不太惡劣,我通常穿 Houdini 搭配短袖排汗衣,因為多了一個帽子可以擋風,比直接穿長袖排汗衣更具彈性且實用。詳細使用心得可參考阿泰的文章。
登山褲:
Arcteryx Gamma LT 是迪卡儂登山褲六倍貴,但穿起來並不會起飛。輕量化可穿慢跑壓縮褲搭配短褲,只有一半重約 200 克上下,幾百塊就買得到了。
我後來喜歡短褲搭配擋風褲這樣的組合;行進時單穿短褲,較冷時套上 Patagonia Houdini Pants,穿脫調整很方便。可惜輕量擋風褲在台灣非常冷門,幾乎只有不便宜的 Patagonia 能夠選擇。
雨衣:
美國有賣又輕又便宜的 Frog Toggs 雨衣,整套只要 20 鎂,許多美國長程健行玩家都靠它走了幾千公里,可惜台灣買不到。不過輕量雨衣比起其他傳統 Goretex 外套也不會特別貴,例如 OR Helium II 重量不到兩百克,台灣代理商訂價約六七千,打折出清時三千塊上下,不然趁美國特賣時網購也大約 150 鎂。雨衣可能是全身上下最貴的裝備,但其實下雨穿上才真的發揮功能,其他時間都放在包包裡負責增加重量,買又重又貴的雨衣實在划不來。
我後來趁 Zpacks 打折時買了 Vertice Jacket。這件雖然只有 169g,但它是 超透氣的 eVent 三層布而非 Helium 或其他輕量雨衣的兩層布,而且還有腋下拉鍊,版型也比較長,活動時腰部較不容易進水。但我一直沒機會實測防水性能,目前還無法背書。其他品牌兩三百克左右的選擇也有不少,可自行留意。
雨褲:迪卡儂 M 號 158 克,499 元
完全不透氣但絕對防水。雨褲這種東西穿了既不帥也不會飛,更輕更貴的又容易勾破,無論號稱多透氣的走起來一樣滿身大汗,所以迪卡儂就夠棒了。
後來想要試試更輕量且一物多用的技巧,捨棄雨褲改用雨裙,鋪在地上還能當地布。三峰 Tyvek 雨裙淘寶只要五六百元,僅重 96g。不過自從換了雨裙,幾次行程都還沒碰過大雨,目前尚沒有心得能供分享。
綁腿:犀牛牌實秤 121 克,四百元
為了膚淺的帥氣,大家可能還是買了 OR 綁腿,但是快要三倍重。
我後來大多都穿不防水的野跑鞋,自然也沒有必要用防水綁腿了,省錢 + 輕量。倒是為了防止小樹枝和石頭掉進鞋子裡,正在找越野跑的萊卡布短綁腿。
防水袋:Zip 夾鏈袋
IKEA 和好市多賣的比較厚實,大的十克小的五克。用它裝食物裝衣物裝垃圾,真是戶外恩物啊 😌
背包防水內袋:大塑膠袋
把睡袋睡墊露宿袋各種包裝都拆掉,和備用衣物一起全部塞到大塑膠袋,再壓緊到背包底部,光去掉多餘的大小收納袋就能省下幾十克囉。
容器:無印良品
爬個三天兩夜的山,各種乳液防曬油防蚊液清潔劑都可以分裝在無印良品的小分裝罐裡。比起帶整瓶上山,花幾十元就能減重數百克。
無印良品最小的分裝罐容量是 12ml,有些東西其實帶 12ml 都還用不完。可以找更小的眼藥水小滴瓶,更輕量且容易控制用量。
工具:
我們都知道,上山帶刀講究的是一個氣氛,最後刀拿出來還是都用來開泡麵的。嚴格說來其實超級小刀就夠了,5g,十元搞定。
如果真的沒有帶把利刃不安心,OLFA CK-2 絕對也夠勝任了。日本原裝精鋼打造,刀鋒鈍了換一片就好,PChome 144 元,實秤 51 克。不過我真的沒碰過需要用到這把刀的場合,買來生灰而已 😑
行動電源:Totolink 5000
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,iPhone 11 Pro 開飛行模式只紀錄 GPS 航跡,每天走八小時耗電量不到 40%,搭配 5000mA 的行動電源應已足夠。它內含傳輸線,加起來比一般 10000 mAh 加傳輸線省 150 克以上。花幾百元就能省一百多克,輕量化效果比起其他昂貴的裝備要划算太多了。
頭燈:
目前我用的是 Nitecore NU25 充電頭燈,實秤 33 克,248 人民幣。這牌子台灣沒賣得從淘寶下手。它內含的頭帶過於厚重,換成彈性繩剛剛好,如果自己不想 DIY 也可以從 Litesmith 買人家改好的。出門既然已經帶了行動電源,用充電式頭燈就能省下多帶備份乾電池的重量,每次出門時也不用琢磨剩下的電池電量,兼顧環保。
最近 Petzl 代理商引進了 Bindi 野跑頭燈,也僅重 35 克,各登山用品店都有賣。不過我自己沒用過,意見僅供參考。
擦拭: 壓縮毛巾、壓縮手帕
我用的 Lightload 壓縮毛巾是買帳篷時從 Zpacks 一起購入的,訂價 4.95 鎂三入,實秤 18g,台灣拍賣網站也有賣類似產品。我想登山用品店應該不會介紹這種東西,而是比較想賣名牌快乾毛巾吧?不過我從來不覺得那些產品真的很快乾,而且還容易發臭。壓縮毛巾又小又輕吸水超強,先當毛巾,用爛了變抹布,爛到不行做還能當火種燒掉,物盡其用。👍
每天行程結束後雖然無法洗澡,但大家會用濕紙巾清潔一下身體。濕紙巾大部分的重量其實都是水,一包 20 片就將近 100g 了。用壓縮手帕浸水就能達到相同的功能。拍賣網站每顆一元起,重量只有 2g。
清潔身體完成的壓縮手帕也不要急著馬上丟掉,可以留著用來擦營釘、清潔鞋子爛泥等,再做二次利用。
登山杖:Costco Cascade
實秤 388 克,一千出頭。照片是 Zpacks,買帳篷時促銷送的,其實它和好市多登山杖一模一樣,只有顏色和 Logo 換一下,稍為膚淺一點罷了。
登山襪:Darn Tough
這個雖然一雙要七八百元不是便宜貨,但穿壞穿破原廠終身包換,一雙能穿一輩子,太便宜了吧 😂
背包:
背包應該是最後一個減重的裝備。當你的 base weight(扣掉食物、飲水瓦斯等消耗品的背包重量)低於六公斤,才應該考慮換背包。輕量背包的背負系統都較簡易,背十公斤以上可能會更痛苦,不如留著原本的傳統背包。
如果 base weight 過關,國產品牌 Hanchor ,或是 Osprey 的 Lumina(女款)Levity (男款)都是本地較容易買到,且有門市提供試背的輕量背包。我自己是用 Zpacks Nero,輕量且相對不貴(322g,$199),但因為沒有腰帶,背負重量無法壓在八公斤以下的話切勿嘗試。
營地鞋:十元拖鞋
實秤 105 克,最輕的 Teva 涼鞋一雙也要 430 克,台灣特產天下無敵啊 👍👍👍
輕量化登山健行是有趣的個人修煉,花錢消費裝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行程中,逐漸體會只攜帶最精簡多用途的裝備衣著,用最高效樸實的烹調餐食在野外生活,才是輕量化的真實過程。慢慢的發現,不但在山上有餘裕欣賞周圍的美景,進一步甚至逐漸內化到平日的生活態度中,更能思考理解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的人生難題。
Lighten up!